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是省政府頒發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最高獎。9月7日,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委員會辦公室向社會公示《山東省第三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獲獎名單》,公示期15天。
省第三十一次社科優秀成果獎這樣評出
8月22日至26日,山東省第三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會議在萊蕪舉行,共評出優秀成果249項,其中一等獎30項、二等獎100項、三等獎119項,同時對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的1項成果,經投票確認后授予特等獎。
“本次評獎最大的特點就是評價體系和評選機制更趨完善。”省評獎辦工作人員介紹,經過5年的改革探索,省社科獎評選已經進入成熟穩定階段,評獎過程更加順利、獲獎成果學術水平高,年輕學者脫穎而出態勢更加明顯。
今年,省評獎辦對客觀賦分審核專家庫和評選專家庫進一步完善更新。目前的評選專家庫涉及22個學科門類、近300個研究方向,已入庫專家2031人,其中一類專家(博導或三級以上教授、研究員)694人,占34.17%。參與評獎的69名評選會議專家和10名客觀賦分審核專家,均在監督委員會監督下,通過電腦隨機抽選。同一部門、單位在同一學科組的評選會議專家最多只能有1人,69名專家分布于39個部門和單位,其中博導或三級以上教授、研究員38名,占55.07%。
評選依然由客觀賦分和專家打分兩部分組成。客觀賦分占30%,采取封閉匿名形式進行。每個學科組由2名專業人員賦分,1名審核專家審核,打完本學科組分數后,兩個學科組對調重新賦分并審核,每份成果最終由6個人共同確定分數。評選會議專家打分占70%,采取專家背靠背獨立評分與學科組民主評議相結合的方法封閉匿名評選。分數排序后按1:1.3的比例進入復議范圍。本組專家在民主討論的基礎上記名投票選出本組二、三等獎,同時推薦本組特等獎和一等獎候選成果。之后在傳閱的基礎上召開全體評選專家會議,由全體專家記名投票選出一等獎和特等獎。
程序嚴格方能確保公平。本次評獎所有獎項全部分到各個學科組,不留照顧平衡名額,不突破獎項總數。特等獎和一等獎投票,直接用大屏幕當場顯示票數和結果。評選重點環節如獲獎指標分配、抽取專家、確定學科組召集人、錄入分數、劃定入圍線等全部在監督下進行。
省評獎辦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有兩項創新,首先是增加了政治審讀環節,在評選會議專家打分環節,按照事先根據二級學科分好的成果類別和專家具體研究方向,由專家對各自負責的成果仔細審讀,并填寫政治審讀意見表。“我們都是邊打分邊審讀,確保每一句話導向不出問題。”教育學組評委、臨沂大學社會服務處處長、三級教授趙勇說。
另一項創新舉措是對重復率嚴格檢測,每個申報者都要提交第三方機構出具的《文本復制檢測報告單》。“以往我們也要求申報者對成果查重并進行重復率承諾,但一律提交第三方機構出具的查重報告還是首次。”省評獎辦工作人員介紹,此舉確實擋住了一些申報者,有助于進一步營造健康的學術生態。
“今年的獲獎成果質量非常高。”山東社會科學院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三級研究員、碩導于向陽說,作為法學組評委,評選時他不得不面臨難以取舍的局面。
無獨有偶,10個學科組的評選專家都欣喜地發現,今年的成果質量之高,足以代表山東學界的研究水平。期刊和出版社層次高,國內綜合類期刊排名第一的《中國社會科學》有3項成果、教育類排名第一的《教育研究》有8項成果、出版社排名第一的人民出版社有16項成果,發表在國外期刊上的成果就有21項,表明山東社科成果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
不少獲獎成果都有較大社會反響,其中著作類引用最多的達104次,文章類引用最多的達235次,有10項成果進入國家和省委決策。“我們應用普及組的一等獎《山東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戰略研究》就是既接地氣,又能對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影響的成果。”齊魯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三級教授、碩導陳加奎說。
記者發現,在249項獲獎成果中,4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127人,占50.8%。其中一等獎獲得者中,45歲以下的12人,占40%,最年輕者32歲;二等獎45歲以下的49人,占49%;三等獎45歲以下的66人,占55%,最年輕的4名獲獎者只有29歲。“經濟學組的四個一等獎中,有三個獲獎者都是38歲。”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導黃少安認為,年輕學者脫穎而出,也印證了社科評獎不看學歷、不問資歷,只靠成果說話。
山東省第三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獲獎名單公示
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獎項
特等獎(1項)
1.簡帛文學研究
作者:蔡先金(濟南大學、聊城大學)
學習出版社 2017年3月
本次評選獎項
一等獎(30項)
經濟學
1.基于國際引文的技術知識擴散研究:來自中國的證據
作者:李平(山東理工大學)
宮旭紅(北京大學)
張慶昌(北京大學)
管理世界 2011年第12期
2.部分私營化國有企業中的外資份額、貿易政策與污染物排放
作者:謝申祥(山東財經大學)
王禎(山東財經大學)
胡凱(湖北經濟學院)
世界經濟 2015年第6期
3.信貸約束、房價與居民消費率——基于面板門檻模型的研究
作者:陳健(山東建筑大學)
陳杰(上海財經大學)
高波(南京大學)
金融研究 2012年第4期
4.合作行為與合作經濟學:一個理論分析框架
作者:韋倩(山東大學)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2年11月
管理學
5.既患貧又患不安:編制與公共部門的收入分配研究
作者:錢先航(山東大學)
曹廷求(山東大學)
曹春方(西南財經大學)
經濟研究 2015年第7期
6.Some Generalized DependentAggregation Operators withIntuitionistic Linguistic Numbers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GroupDecision Making
作者:劉培德(山東財經大學)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s 2013年第1期
7.Natural gas from shale formation - ?the evolution, evidences and challenges of shale gas revolution in United States
作者:王強[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陳曦(中國科學院)
Awadhesh N.Jha(PlymouthUniversity)
Howard Rogers(OxfordUniversity)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4年第30期
8.上市公司違規處罰信息市場反應研究
作者:馮素玲(濟南大學)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4年10月
政治學
9.第一國際的共產主義活動與社會主義政黨政治邏輯
作者:王韶興(山東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 2015年第11期
10.日本戰略文化與“普通國家化”問題研究
作者:李建民(山東理工大學)
人民出版社 2015年2月
法學
11.民事法律的正當溯及既往問題
作者:房紹坤(煙臺大學)
張洪波(煙臺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 2015年第5期
12.定罪與量刑證明一分為二論
作者:呂澤華(青島大學)
中國法學 2015年第6期
哲學社會學
13.切入現實:馬克思對德國早期浪漫派的批判與超越
作者:劉森林(山東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 2015年第8期
14.我們應該在何種意義上理解黑爾格的辯證法
作者:孫迪亮(曲阜師范大學)
李西祥(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 2015年第1期
15.解構與詮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問題研究
作者:李合亮(聊城大學)
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
文學語言學
16.《創造》季刊的正本清源
作者:魏建(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評論 2014年第4期
17.精神導師與五四文學的發生
作者:李宗剛(山東師范大學)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第2期
18.道家詩性精神:兼與海德格爾比較
作者:王凱(青島大學)
人民出版社 2015年7月
文化學
19.眼光向下:新時期中國藝術學的“田野轉向”——以藝術民俗學為核心的考察
作者:張士閃(山東大學)
民族藝術 2015年第1期
20.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行業協會研究
作者:張兆林(聊城大學)
美術觀察 2015年第4期
21.自由空間與審美話語
作者:李紅春(山東師范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12月
教育學
22.當代中國特色教學流派的生成機制
作者:蘇春景(魯東大學)
教育研究 2015年第9期
23.國家視角下的教育民生論
作者:譚維智(山東師范大學)
教育研究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