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0-6歲人口將達到1.04億。
本文原載于親子商業志,作者付瑞娟
■產業新物種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0-6歲人口將達到1.04億。由此估測,中國早幼教服務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在早幼教市場中,感覺統合教育領域仍處于初期階段。
感覺統合簡稱“感統”(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Ayresa.J博士于1972年首次系統性提出),是身體在環境中利用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當感覺統合運作不良時,孩子在認知、行為、學習情緒等方面會出現異常。有調查顯示,現代社會中感統失調的孩子占比80%以上,其中30%為嚴重感統失調者。
90年代,作為專業醫學概念,感覺統合作為多動癥、自閉癥等疾病的治療干預手段開始在國內應用。21世紀后,紅黃藍、東方愛嬰等早幼教機構推出感統教育課程,家長群體對感統教育的認知逐漸提升。
《親子商業志》調研發現,感統在教育中的應用過程中,“預防”意義大于“治療”,感統課程的核心在于創設有利于孩子感統協調和能力發展的早期成長環境,而并非對感統失調兒童進行干預性治療。這一領域直到今天,仍缺少行業規則和課程標準,更缺少有影響力的企業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2016年創立于杭州的蒙迪教育,攜臺灣“醫學+教育”研發團隊,切入國內感統教育領域,布局消費升級中的三線以下城市,為托育、早幼教機構提供感統教育綜合解決方案,在助力托育機構實現差異化的同時,探索國內感統教育發展之路。
———— 正文 ————
究竟有多少因素,會對少兒感覺統合能力造成影響?
剖腹產、運動量、與自然環境的接觸時間……直到今天,這個問題的答案仍處于繼續探索狀態。不過,在已知因素里,剖腹產率上升,運動量減少,與自然環境接觸平均時間降低,被認為是感統失調率上升,嚴重失調多發的核心因素。
嚴峻現狀將面向6歲之前兒童的感統課程送上了一個小風口。感覺統合,這一舶來概念正逐漸為家長群體所熟知。同時,處在發展初期的行業里也存在諸多問題,如課程內容設置和專業人才仍不完善,家長也缺乏對課程效果的評判標準。
機會與困難,共存于少兒感統教育這一市場中。
■蒙迪入場:由測評開始第一步
臺灣人張旭鎧決定要進入感統教育領域,與他的經歷密切相關。
張旭鎧是臺灣醫學院康復醫學系的畢業生,從醫20多年時間里,他一直和腦癱、自閉癥、多動癥等特殊疾病兒童打交道,為感統失調兒童進行干預性治療。
醫者仁心,在接觸了大量疾病兒童后,張旭鎧發現,如果能夠在孩子發生問題之前就給予協助,那么痛苦的家庭就可以大為減少。這使得他決心從治療轉向預防領域,開始探索感覺統合教育領域。
和干預治療完全不同,如何在感覺統合教育領域找到早期用戶?在這個節點上,張旭鎧遇到了日后的創業伙伴許培鑫。
和長期沉浸專業領域的兒童感覺統合專家張旭鎧不同,許培鑫是一名標準的創業者,生物技術專業的他自學計算機,曾開發出風靡一時的視頻軟件“酷樂影音”,骨子里天生有著不安分的成分。許培鑫多年來的創業經歷,張旭鎧的專業背景,使得這個創業團隊同時擁有了運營與技術的初步保障。
2016年,蒙迪教育邁出了自己在感統教育領域的第一步。它開始通過互聯網渠道,向親子家庭提供感統測評服務。經過醫學視角的測評問卷測評后,家長可以獲得孩子的行為感知能力測評結果。同時,蒙迪教育還以在線回復的方式,幫助家長解決育兒問題。
嚴格地說,這種嘗試距離真正的感統教育課程還有相當距離,但卻幫助蒙迪教育積累了第一批C端用戶和幾萬份測評數據。這個從接觸、了解到熟悉消費者的過程,為日后蒙迪教育確定自己的模式、課程內容和教師培訓體系打下了基礎。
■轉向B端:賦能家庭服務機構
面對龐大而初級的市場,蒙迪教育投下的第一粒石子沒有掀起巨浪,不過,它激出的一串漣漪,還是得到了感知。